温家宝淡出政坛十年了,他在位期间,有人动辄就给他贴上“影帝”的标签,境外媒体也不断炒作其家族腐败问题,而外界普遍忽略甚至无视他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公开抨击,并且对未来中国政治走向做出了精准预测,仅此一点,就足以说明温家宝早在任期内,就已经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,全面倒退是必然的结局。像他这么清醒的中共政要并不多见,而敢于大声表达出来更是极其罕见。
温家宝任内最后一次在“两会”后以总理身份跟中外记者见面,并回答了三个小时的记者提问,谈了政治体制改革、直选、王立军事件、藏区僧侣自焚事件、社会公平正义、经济增速调低、缩小贫富差距、吴英案等诸多问题。
其中份量最重的当属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历史经验的论述。谈到为什么多次强调政治体制改革,温家宝说, 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虽然中共做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,实行了改革开放,但是“文革”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又产生了分配不公、诚信缺失、贪污腐败等问题。
“我深知,解决这些问题,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,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,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。”
“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,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,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,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,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,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,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。”
在中共高层,公开谈论政治体制改革最多的就是温家宝,在卸任之前的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温家宝有感而发:“5年前,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,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,就是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温家宝分别引用林则徐和王安石的名言,离别之际很有些“悲壮”色彩。
一向感性的温家宝在那个熟悉的舞台谢幕显得平静,也有许多惆怅和无奈,至于党内外有关他个人是非功过的争议,他放言以“知我罪我,其惟春秋”超然心态,去面对未来的退休生活,去面对历史和坊间的评说。就如他卸任前所说:“我真诚希望,我,连同我这一生,给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,人民都把他忘记,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。”
回看温家宝十年总理任期,他的亲民作风、感性色彩和政改呼吁,赢得了“平民总理”的赞誉,也受到过“矛盾总理”的揶揄,甚至还背过“影帝”的骂名。无论如何,人们始终会记得这样一个总理,农妇因为他而讨到工钱;白血病男童因为与他偶遇而获得新生。人们也不会遗忘他慰问矿难家属时流下的热泪,更不会遗忘他深入汶川灾区时的悲伤,以及他对一流大学、思想大师的期盼,而他对政改的大声疾呼又显得那么语重心长。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,赢得数亿农民的支持和拥护,他关注民生、心系底层的平民风格,一直伴随着他的从政生涯。
温家宝打破历任总理不谈政治改革的惯例,多次就政治改革慷慨成辞,并且对腐败的官僚体系予以猛烈抨击。耐人寻味的是,温家宝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讲话,都有一个特点:凡是需要经过正式审查的讲话稿,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类的文件,关于政治改革之类的言论通常比较少;而在个人有发挥空间的场合,关于政治改革的言论往往脱口而出。一国总理以类似游击战的方式与铁板一块的政治堡垒戏耍,在中共历史上极为罕见,尽管宣传部门每每淡化温家宝的讲话,但温家宝依然不时向世界向人民乃至向历史传递自己的价值取向。他深知在现行体制下,他并不具有推动中国政治改革的力量,但是身为总理,他深知现有政治制度是产生腐败的根源,草根出身的他与许多国人一样,深知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危机。
温家宝曾说:“在我担任总理期间,确实谣诼不断,我虽然不为所动,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。这种痛苦不是‘信而见疑、忠而被谤’的痛苦,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,因而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。我将坚持‘人言不足恤’的勇气,义无反顾的继续奋斗。”他在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过:“我深知改革的难度,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、人民的支持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。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,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,但是改革只能前进,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。”在2011年3月,温家宝甚至公开说:“最后一年,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,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。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,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。”
一国总理,用“宽恕”这个词向人民恳求,相当罕见也需要极大的勇气,中共历史上有几个位高权重的官员在任期内站出来,请求过人民的谅解和宽恕?
赞(164)